|
家装公司的离场不仅仅局限在个别商城。上海装饰装修行业协会家庭装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毅在接受晚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了一组数字:“我们在上海会有1000多家会员单位,最新的统计显示,今年已经有100多家关门了,较往年增速明显。根据行业的季节性规律,春节前夕还会形成一波‘关门潮’。 ”
他表示,家装行业今年7月起销售骤然“入冬”,整体下滑已达三至四成,企业不堪压力倒闭无数。不过,倒闭家装企业的范围还仅局限在小型企业,不少是一贯被成为“开关企业”的夫妻老婆店,大型企业虽受影响但仍可支撑。
行业“健身”
楼市调控号角不停、大旗不倒,对于下游行业来说,“适应”成了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课题。
王毅秘书长告诉记者,其实家装行业的从业门槛很低,5万元人民币就可以注册一家公司,在2006年、2007年间蓬勃发展,中小公司不计其数,市场繁荣的同时也带来行业的混乱,每年接投诉逾千件。而随着近年来社会保障的完善、劳动力成本的翻番、“用工难”等压力出现,家装行业被迫告别高利润时代,各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低开高走”的规范行为也接踵而至。
“每次调控都是一轮洗牌,行业在被动‘瘦身’的同时也要谋求主动‘健身’。”尽管楼市调控带来了行业萎缩,但危机之中,行业门槛间接得以提高,也推动活下来的企业谋求更合理准确的定位,提高自身营利和抗风险能力。
比如说,过去以新房装修为主营业务的情势已经发生变化,在房屋买卖受限的市场环境中,存量房二次装修比例提高,有的装修公司中甚至已经占到了业务的一半以上,这一庞大市场让企业看到了希望,推出专门针对翻新房的经营方案。
另外,产业链的延伸和成品化装潢也摆上了议程。从过去的重硬装轻软装,到渐渐两手抓。有的企业别出心裁推出样板间总体均价,让消费者脱离繁杂的建材价单。有的企业则是将经营重点转移到了二三线城市。
调控所累
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家装、建材行业,这已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记者采访中发现,出于实际需要,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们各个是“楼市观察员”。
李倩告诉记者,尽管现在不用买房,但楼市和调整政策的新闻她天天关注,与记者论起房展会、限购令等热门话题时娓娓道来。“作为一个普通购房者,我当然支持调控降房价,但我们这个行业又被楼市牵着走,销售额的下降摆在眼前。 ”地板是耐消耗品,在不景气的楼市背景下,购房和新装修的需求被挤压,李倩所在地板门店成交严重下滑,高档产品尤甚。
“其实调控长期来说对家装行业是有利的,挤压投资性需求,利好刚性需求,刚需的装修比例高于炒房客。 ”同福易家丽徐明经理表示。不过当下来说,还没有感受到调控的利好,却已经经历了总量减少的后果。
“楼市调控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王毅秘书长指出,“一方面是总体数量的减少,无论投资还是刚需,都减少了;另一方面则跟保障房有关,保障房项目很多是自带装修的,廉租房公租房一般都是拎包入住的全装修,经适房以后可能也会做装修。 ”
他告诉记者,今年从展会效果、接单率等方面看都很不客观,限购令抑制高端买家,中高端装修渐渐完成消化后,这部分份额缩减最为显著。 “虽说2008年时也经历过楼市低迷带来的半年低潮期,但是这次调控的跨度和力度之大让人措手不及,考虑到政策的持续收紧和家装行业的滞后性,预计近两三年内都会持续低迷形势。”
王毅秘书长还透露,上海家装行业年产值通常在250亿元左右,但今年绝不会超过200亿元。因存在滞后性,真正开始受楼市影响只是从今年7月开始,不到半年就缩水超过50亿元。